English

笔底波澜壮亦阔

1999-08-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读《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唐振常卷》 我有话说

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唐振常卷》,集中展示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在史学领域孜孜??、精心探研所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其主干部分有三大块:一为唐代史或曰文史研究,其中《派性考略》、《韩愈排佛老议》诸篇,视野宏阔,纵横捭阖,气势夺人,极有学术力度;《〈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笔记》等文一如剥笋抽丝,阐幽发微,入于神髓。其二是近代史研究,涉及面相当之宽,说戊戌,辨《苏报》案,析《民报》“封禁”诸问题,评鸷章太炎、吴稚晖、吴虞、蔡元培、张元济、青木正儿、黄远庸、赵尧生等大名士,放眼于彼时壮阔的社会文化背景,着力挖掘历史中易为人忽略的细微末节,用史实说话,不囿于时俗陈见,努力揭示复杂历史的真相,还众多当事人以客观而立体的面目,公允地评说是非功过,令人折服。

其关于章太炎与吴虞交恶的评论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值得人们尤其是治史者警策,他说:“章吴公案确为个人恩怨而发,扰扰不休,至少是皆乏风度。恶詈如村妇对骂,益增人厌。从历史意义说,此事诚然渺小。但从历史学家言,都应有评判态度。我说‘为个人辩诬之意义小,求历史之公正意义大’,一指历史学家应有之评断……二指学风……习而不察不可怕,可怕的是察而不敢言。为什么不敢言?这个问题可就大了。历史学家不讲历史主义,进而不敢讲历史主义,还研究什么历史?”信哉斯言!第三部分侧重于上海地方史的挖掘与研究,这里选有三篇扎实的论文,即《市民意识与上海社会》、《上海租界论述》、《广重塑上海城市形象论》,对上海开埠以来繁复多彩的历史作了清晰的勾勒,尤其着力于探究市民意识的萌发、形成过程和演化轨迹,以及城市形象塑造的关键所在。这既是总结历史亦可以说是深切地关注现实。此外,本书还收有评述他的恩师陈寅恪、吴宓等治学路径、道德风范的知人亦深、平允可感的文章,有为至友黎澍的学术历程作概要总结的佳什,还有数则关乎学术、颇有真知卓见的论史随笔,内容甚为丰富精彩。

我们知道,治史是需要史料、史识和史才的,但更需要史德(道德、风骨和节操)。缺少史料,囿于一隅之见,捉襟见肘,观点和结论往往站不住脚;缺少史识,难以透视浮象、高屋建瓴、抓住本质和关键,必至内容平庸;缺少史才,难免史料堆积,裁剪不当,或顾此失彼,无法融会贯通,不独难以获得令人称羡的成果,亦无由形成大家气象;而无史德则一言以蔽之,难有信史可言。唐振常先生强调“历史研究是科学,掺不得虚假,更不得为外界所左右”,主张史学研究要“重通求专”,“断情求真”,即要在广为涉猎、博通学问的基础上,由博返约,求其精深,并如“法官铁面无情,方能得其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对算作自己“太老师”、因“只手打孔家店”而名震一时的吴虞的研究,就不避为尊亲贤者讳之古训,深入细致地访问吴氏门人和家属,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包括吴的六十一本日记),对吴虞作了全面客观、有血有肉的评价,其结论云:“我们尊崇他于莽莽森林中,披荆斩棘,一往而前,直捣大成殿上。我们赞扬他于沧海横流之际,不改初衷。我们惋惜他于同时代人大步向前之时,消极遁世,归于虚无。我们訾议他举反封建之旗帜,而施封建之淫威。然而,大节不亏,小节有损,其人亦可以赞矣!”此文虽引起吴氏个别后人的不满,却深为学界所推重。又如评论一代俊彦蔡元培,则紧扣周恩来挽蔡的联语“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根主线来生发,在概括了蔡氏光彩照人、可歌可泣的一生的同时,对其参与清党之事,以及对学生运动的真正态度等,也作了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此外,关于晚清政局之概观,关于五四之反传统,以及对“李二先生非汉奸”等等重大而疑难问题的独特思考和严谨辨析,均颇深入,绝非泛泛庸庸之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